8月23日,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——处暑,此时暑气散,秋风起,我们即将告别炎热的盛夏,迎来凉爽的初秋。
处暑由来:当太阳到达黄经150°时为处暑节气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处暑,七月中。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处,是终止的意思。处暑一到,熬人的暑气终于要“刹车”啦!但是,别顾着开心,因为还有“秋老虎”偶尔蹦出来晒晒太阳,且昼夜温差开始增大,秋燥也将随之而来了!
处暑时节,气候逐渐从湿热向干爽过渡,常见秋燥证、胃肠不适、感冒等不适。结合中医理论,此时养生需围绕“润燥、养肺、防秋凉”展开,但需兼顾季节特点,同时规避相关禁忌。
处暑饮食养生:
清肺润燥、养阴生津、固护脾胃:处暑后“燥气”渐生,肺喜润恶燥,饮食宜以温润、润肺为主,可适当食用银耳、百合、梨、莲子、山药等食材,如银耳百合汤、梨藕汁、冰糖炖梨、山药茯苓小米粥、陈皮山药蒸南瓜,帮助缓解口干、鼻燥等不适。
处暑养生禁忌:
•忌生冷:冰饮、冰镇水果、生鱼片等,易伤脾阳,加重腹泻、腹胀。
•忌辛辣油腻:火锅、烧烤、辣椒等,会助长秋燥,引发咽喉肿痛、便秘。
•忌盲目温补:羊肉、狗肉、人参等暂不适合,此时秋燥未消,温补易“上火”,待秋分后再逐渐添加。
•忌长期熬夜:熬夜会耗伤肺阴、肾阴,加重秋燥症状(如口干、失眠),还可能影响肺气收敛,导致免疫力下降,增加患病风险。(调整作息为 “早睡早起”,建议22:30前入睡,6:30-7:00起床)。
中医调理方法:
•艾灸 :中脘穴(肚脐上4寸)、足三里穴(膝盖下3寸),每次15分钟,温通脾胃阳气;或遵医嘱用“理中丸”,缓解怕冷、稀便。
•用陈皮6g、炒麦芽15g、茯苓10g 煮水喝,理气健脾、促进消化,也可顺时针按揉腹部(每次5分钟),改善胃肠蠕动。
•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等温和运动,调节情志,促进气血流通,避免情绪抑郁耗伤肺气。